特别提示:本站所有标注价格及相关信息均来源网络采集(非墓园产品单位在本平台报价及信息提供者),无法保障其准确真实有效,随时间都会有变动,未能及时更新和核实,实际价格以墓园单位报价为准,如有异议,产品单位和平台概不负责,敬请见谅,如有不妥请来电告知,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信息。谢谢!
1984年,丈夫在前线牺牲,新婚20天的李发英生下遗腹子,独自撑起了家。35年后,她攒够路费带儿子来到丈夫墓前,失声痛哭:“我和儿子来看你了,你交代的任务我完成了!”
李发英和丈夫陶荣华都是湖南省衡阳市衡东县人,两人自小相识。1983年春节前夕,趁着陶荣华从部队回乡探亲的机会,两人举行了简朴的婚礼。
可蜜月还没结束,陶荣华就收到了部队发来的急电,要他赶紧归队。李发英万分不舍,边抹泪边为丈夫收拾行李。
见妻子流泪,陶荣华十分心疼,轻声安慰她:“这次是特殊情况,你在家好好照顾爹妈,等着我回来。”
李发英忍着泪,依依不舍地送他出了门。
值得欣慰的是,没过多久,李发英发现自己怀了孩子,立刻写信给陶荣华。陶荣华很快回信,之后两人就在书信里寄托相思。
然而,孩子快要出生时,陶荣华却来信说,自己已经随部队上了前线,就给孩子起名为陶凯吧。
李发英知道,丈夫的意思是让自己和孩子等着他凯旋归来,她压下心中不安,一边等待生产,一边盼着丈夫平安归来。
1984年9月的一天,娘家弟弟面色凝重地拿来一张《解放军报》,李发英在报纸上密密麻麻的烈士名单中,看到了“陶荣华”三个字,顿觉天旋地转,眼前一黑,晕了过去。
醒来之后,李发英一直不相信这是真的,身旁的家人们也都泪流满面。
不久后,李发英联系上了部队,部队方面说,在5个月前的一场激烈战斗中,陶荣华不幸牺牲。因为战事紧急,陶荣华家又在山区,所以部队没来得及将噩耗通知家属。
此后,李发英因悲伤过度,曾一度想要寻短见,但当看到嗷嗷待哺的儿子和年老体迈的公婆时,忽然想起了丈夫回部队时,曾嘱咐自己的事情——照顾好公婆。
于是,李发英擦干眼泪,把悲伤掩在心底,决定一个人撑起这个家。
家里并不富裕,仅靠六七亩水稻田和70亩山林生活。
公婆身体不好,不能干重活,因此,李发英不但要在农忙时节插秧和收稻子,还要经常到山上去挖竹笋、砍毛竹,背下山后再拿去卖钱补贴家用,加上还要带孩子,她每天忙得像个陀螺。
繁重的农活让她白天没有时间悲伤,只有在夜里等家人都睡了,才会偷偷拿出陶荣华的照片,一边抚摸,一边流泪,诉说心底的思念。
由于过度劳累和悲伤,有段时间,李发英甚至出现了精神恍惚的情况。
一次,她去田里插秧,竟然跑到别人家的水稻田里忙活了大半天,直到邻居提醒她:“嫂子,这不是你家的田呀!你怎么帮别人插秧?”她才反应过来。
不过,日子再苦再累,李发英都咬牙坚持下来了,因为她知道自己现在就是这个家唯一的支柱,不能倒!
公公婆婆不忍心拖累她,流着泪劝她改嫁,可她却说:“我就是你们的闺女,哪也不去!”
1996年,家里的山林出了事,渐渐入不敷出,李发英只能每年忙完农活,将孩子交给老人照顾,自己去附近的竹器厂当伐竹工人。
那段时间,她每天都扛着粗壮沉重的楠竹,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来回跑十几趟,肩膀磨得火辣辣的疼。
每天中午,她还要走三四里山路,回去给公婆和孩子做饭。遇到雨天,道路泥泞难行,她却舍不得请假,只为多挣一天的工钱。
后来,她又到株洲制衣厂打工,每天拼命干活,省吃俭用,恨不得把赚来的每一分钱都带回家。
1999年,陶家大伯从外地寄回来一笔钱,李发英又拿出家里的所有积蓄,盖了四大间瓦房,让一家人住进了宽敞又干净的新房。
婆婆89岁那年,因为中风瘫痪在床,李发英便守在病床前,喂水喂饭,擦身洗澡,端屎端尿,照顾得无微不至。
对这个儿媳,婆婆感激不已,逢人就夸。在她的悉心照顾下,婆婆91岁高龄时安详去世。
儿子陶凯,从小在李发英的耳濡目染下,懂事又孝顺,2005年结婚,并于第二年生子。
2019年清明节,李发英终于攒够路费,在衡东县民政部门和退役军人事务局几位工作人员的陪同下,她带着儿子来到了云南麻粟坡烈士陵园,找到了丈夫的墓碑。
伏在丈夫的墓碑旁,她哭得几乎晕厥,在场之人无不动容。最后,她哽咽着告诉丈夫:“35年了,我和儿子来看你了。你交代的任务,我也完成了,你安心吧!我很想你。”
陶荣华烈士英勇无畏,为国捐躯,是英雄;军嫂李发英化悲痛为力量,为英雄哺育后代、帮英雄照顾老人,更是英雄,让我们向这对英雄夫妻致敬!
(浏览: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