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别提示:本站所有标注价格及相关信息均来源网络采集(非墓园产品单位在本平台报价及信息提供者),无法保障其准确真实有效,随时间都会有变动,未能及时更新和核实,实际价格以墓园单位报价为准,如有异议,产品单位和平台概不负责,敬请见谅,如有不妥请来电告知,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信息。谢谢!
中元节在农历七月,《易经》中说:“反复其道,七日来复,天行也。”可见,“七”是一个周而复始、顺应天时的圆满数字。
十四是七的倍数,因此,民间将农历七月十四命名为“七月半”,并选择在这天祭祖,寓意薪火相传、生生不息。
东汉时期,受到道教影响,“七月半”被固定在农历七月十五,并改名为“中元节”。
古人重视祭祖,源于他们感恩天地滋养万物、感念先祖生养繁衍,因此古人在春夏秋冬四时都要祭奉先祖。
而“七月半”正值初秋,部分农作物开始收获,古人将新收的蔬果、粮食祭奉先祖,祈求来年得到好收成,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果实。
这正如《弟子规》中所说:“丧尽礼,祭尽诚,视死者,如事生”。
曾经有一位致力于弘扬儒释道优秀传统文化的老教授提到,古人祭祀时,会提前三天斋戒清净,断酒肉荤腥,禁歌舞娱乐,放下一切杂念,专心想着祖先生前的行持和恩德,以“祭神如神在”的诚敬心祭拜祖先,这样能够与祖先至诚感通。
那么,什么是“至诚感通”呢?让我们来看看汤王“桑林祷雨”的故事吧。
汤灭夏以后,恰逢天下大旱,五年颗粒无收,心急如焚的汤王派人祈雨。但是,祈祷了很久,仍然没有下雨。
祭司告诉汤王说:“需要用活人作祭品,才能感动上天降雨。”
汤王却说:“我一人有罪,不能连累百姓,若真要以人祭奉,就让我去吧!”
于是,汤王斋戒食素,修剪头发和指甲,脱下华服,披上白茅草,将自己打扮成祭品“人祷”的模样,坐在朴素的马车上,来到野外,诚心地向上天检讨自己的过失。
汤王说道:“久旱不雨,乃上天示警,罪过在我,是因我政令有所不当,还是因我管理不善,使人臣失职,百姓失所?
是因我的宫殿过于奢华,还是我的后宫嫔妃过多,贪图声色?
是因我法令不严,致使官员贪污受贿,还是因我用人不淑,使得谗夫佞臣等小人得势?”
汤王的至诚心感动了上天,话还未说完,方圆数千里,甘霖普降,大雨滂沱,旱灾危机得以解救。
《朱子治家格言》中说:“祖宗虽远,祭祀不可不诚”。
印光大师说:“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。”
祭祖是让我们找回内心的善良和真心,珍惜眼前人,用诚敬的孝心供养在世的亲人。
老教授曾说,对远去的先祖尚且诚敬,对在世的亲人又怎么会不孝呢?
诚敬的孝心,体现在与父母相处的时候。
我们是否曾有这样的经历:
对领导和客户,甚至对陌生人都非常有礼貌,但有时对父母却很不耐烦;
当父母与我们意见不合或有过失时,我们却做不到和颜悦色地倾听和规劝;
当父母和孩子的利益冲突时,我们总以孩子为先,而忽略了父母的感受;
当父母生病需要照顾时,我们总有些嫌脏怕累,总想花钱找人代劳。
我们总以为时间很多,但父母在世的日子一天天减少,自己尽孝的机会也越来越少。
因此,行孝要及时,更要用心。
周文王做太子时,每天早、中、晚三次向父亲请安,了解父亲的起居、饮食、身心状况;
汉文帝在母亲生病时,做到了“亲有疾,药先尝”,常常目不交睫、衣不解带地照顾母亲;
唐朝的崔沔在母亲患上眼疾后,不仅亲自照料母亲的日常生活,还陪伴母亲交谈、外出游玩,让母亲忘却病痛。
他们真正做到了“与其厚祭,不如薄养”,这种诚敬的孝心使他们流芳百世,成为后世的榜样。
祭祖的心态是“追往古,继孝思,教民诚信忠敬,爱人如己,视死如生”,祭祖的意义在于表达孝敬。
原来,祭祀就是启发我们内心的孝心和诚敬,教会我们懂得敬畏反省,懂得感恩仁慈。
如果没有天地万物的滋养,就没有我们的存在;
如果没有祖辈们披荆斩棘、积功累德、薪火相传,就没有我们今天的便利安乐。
愿我们将敬祖先、敬父母的心,推及到敬所有人,乃至敬天地万物,这就是祭祀的意义所在吧!
(浏览: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