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西灌阳县白喜事习俗—丧葬礼仪

丧葬

西山瑶族乡是瑶族汉族的聚居乡,具有浓厚的少数民族风情,婚丧嫁娶是当地极为讲究又是极具地方民族特色的大事。这里的世居村民重视人的生,更重视人的死。他们认为,出生、结婚、生子、大寿(六十一岁为第一个大寿,之后每十年一次)、丧葬,是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。其中,丧葬是最受重视的。他们认为肉体虽死,灵魂还在,只是到了另一个世界,不仅关系到死者,还会影响到子孙。所以丧葬作为这世到那世的转折,是极为受到当地居民的重视的。

  灌阳县白喜事习俗—丧葬礼仪

  丧葬礼仪

  (一)临终初丧

  1、送终。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习俗。当自家老人大限将至病重弥留之际,在家的亲人好友应停下手中事物,齐聚老人身旁,远方工作的老人的重要亲人要尽量在老人咽气之前赶回家中,一同陪伴老人走完人生最后一程。在这个过程中,老人的子孙要时刻守在老人的身边,二十四小时陪伴老人。村子里的妇人,在这个过程中要提上炒米(当地油茶的一种原料)一斤、鸡蛋四枚、白糖一包等的当地走亲访友的礼品,前往老人家中看望老人,说是看望实则也算是去见老人最后一面,礼节性的去送老人最后一程。遇到有妇人来看望,主家要以油茶招待,以表回礼。如果白天老人没走,晚上邻里村民就会齐聚老人家中筛油茶陪老人“谈白”(聊天的意思),其实,是一些人围着老人聊天吃油茶,意是不会让老人走的孤独走的凄凉,要走了也是热热闹闹高高兴兴走的,话题一般是涉及老人的生平,也有一些聊其他的,但是很少。当老人咽气后在场的儿女均要边哭边呼喊“爸(妈)你不要走,不要不管我们啊”“你怎么就走了,你走了我们可怎么办”等等之类挽留不舍的句子。

  灌阳县白喜事习俗—丧葬礼仪

  2、烧倒头纸。老人去世后,即在其去世的床前烧倒头纸。倒头纸是在老人去世前就准备好的纸钱,有的老人是在病重时子孙为其准备,也有一部分老人在自己很健康的时候就自己准备了,比如我的奶奶现在还没去世,她在很多年前就为自己准备了棺材与倒头纸,并将纸置于棺中,以备死后之需,这也是我们当地的一种习俗。倒头纸,不是像一般的烧纸就可以了,它是需要有讲究的,倒头纸是有量的要求的,老人的倒头纸,打好后需要称重够三斤六两,可多不可少,表示亡灵黄泉路上腰缠万贯,身份尊贵。倒头纸需用铁锅盛烧,烧后灰不可倒需与一斤大米混合装入白色布袋内给亡者做枕头。烧完纸后放鞭炮送行,也有提示村上邻里家中老人过世准备来参加葬礼的意思。

  灌阳县白喜事习俗—丧葬礼仪

  3、更衣。老人去世烧完倒头纸后要给老人穿上寿衣。子女媳婿要为老人洗脸洗澡表示让老人干干净净的上路,在这个时候有个说法,就是说老人如果在死后洗澡时留下屎或尿,则表示老人挂记后人,子孙必有福会发大财,意为我们当地流行的说法“粪来财”。另外,老人的头也需要特别讲究,如果是男的,要剃光头,表示干干净净,如果是女的,则要梳头,梳头需要根根都梳清梳顺,表示下辈子才会顺顺利利。寿衣俗称“装老衣”一般是老人生前过每逢大寿的时候其子女为其添置的,寿衣只能是布料做的,不能有金属、皮料、毛绒等之类的材料,包括扣子也只能是手工布扣或布飘带,另外,寿衣还必须有两件是白布做的,一件穿在最里面作内衣的意思,另一件穿在倒数第二层,传说是到了阴间阴司会剥鬼皮,当剥到第二层看见白色的衣服是就会以为是肉身了,可以避免老人在阴间路上没有衣服穿。寿衣的穿戴以单数为主,表示吉利,衣服一般为五、七、九层,裤子则多为三、五、七层。帽子一个黑面绿底的,鞋袜各一双,表示有头有尾,穿戴整齐。老人寿衣的里面也可穿戴一些自己生前的衣物,不过一定是布料还需剪掉扣子拉链的。

  灌阳县白喜事习俗—丧葬礼仪

  4、移床停丧。将过世老人从过世的地方移到堂屋停放。也就是古人所说的“寿终正寝”之意。老人穿戴好后,有孝子将其背到堂屋按男左女右陈尸于灵床上,在长辈的主持下按辈分依次到老人遗体前磕头祭酒。然后,要在老人口中放用冥纸包好的钱币一枚,俗称“含牙”保佑子孙牙齿长得好的意思,将老人的遗体摆正。待棺材准备好后,将老人移入棺内,棺内需放数个用冥纸包好的火灰包,一般是岁数加一个,火灰需过筛细腻无杂物,火灰包大小要统一,若家人比较讲究,让老人带些陪葬品,俗称“垫背”可置于火灰包上然后垫寿被,将老人遗体移入棺内放正取出之前含在嘴中的钱币,将老人头枕在倒头纸灰枕上双手置于腹前,左右手各放米饭一团和桃树枝一根(黄泉路上过铁狗山赶狗用的),然后盖上寿被。之后在灵柩下燃放一盏长明灯,在灵前摆牌位、燃香、点灯、烧纸、俸酒。

  灌阳县白喜事习俗—丧葬礼仪

  5、报丧。又叫“赶客”。就是把老人过世的消息告知给各位相关的亲人好友。一般老人过世后,家中就安排人员请村中邻里来帮忙,这些人中就会形成一个丧礼办事的临时机构,请风水先生看过日子后,并与主家商量列好需通知的亲朋好友的名单,派专门人员亲自去亲友家登门报丧,告知死者封棺、出殡等时间,请亲朋到孝家吊唁奔丧。

  (二)当大事

  1、戴孝。是一种穿戴孝服的仪式,按照亲疏程度有着严格规范。孝子、孝女穿的是边往里缝的齐边孝服,孝婿、孝媳穿的是边往外缝的蓑边孝服。男的着长袍,女的穿短裳,头顶“拖头”(长的白布条),孝子还要戴“三灵冠”(用白纸缠绕的竹条做的帽子)。腰捆舅爷家搓的草绳与麻绳。另外,孝子还要手拿“驻丧棍”(白纸缠绕的竹棍,大概半米长)因为孝子逝亲之悲痛,又需长时间跪拜,所以“驻丧棍”专为孝子拿在手上支撑所用。孝孙与孝孙女也是分别穿长短孝服,顶“拖头”,只是腰上捆的是白纱线。其他自己本家以及前来悼念的亲戚,均顶“拖头”捆白纱线。孝服、拖头均为白色。

  灌阳县白喜事习俗—丧葬礼仪

  2、布置灵堂。一般是孝家与请来超度亡人的师公一起布置,灵堂一般布置在堂屋。我家乡的灵堂布置并不是像大多数灵堂一样写“奠”字以示灵堂,而是根据师公超度的需要,在堂屋挂“聖”,聖包括中间的“三佛”与两张“护龙”,左右两边顺序排列的“十殿阎王”,聖都是师公师传下来的手工绘图。另外,灵堂还会摆放两张八仙桌,供奉亡人与师公菩萨用,按照男左女右的原则停放灵柩于灵堂。堂屋门头上贴“当大事”字样,堂内堂外均贴挽联,挽联的颜色也是有讲究的,一般都说“人活七十古来稀”,在我的家乡,老人过了七十岁过世都是贴水红色挽联的,过了八十岁则需要贴大红色的挽联,表示对老人的尊敬,也表明是一件白喜事,老人一辈子红红火火,走得热热闹闹。

  灌阳县白喜事习俗—丧葬礼仪

  3、封棺。由白鹤先生也就是风水师看好时辰,召集老人的亲朋好友齐聚灵堂最后一次瞻仰老人的遗容我的家乡叫“看头脸”。看完后立即盖棺,就叫封棺。棺盖与棺身连接处用油灰黏紧,在棺匛中间处用竹条捆紧。封棺时,满堂嚎哭,锣鼓齐鸣,鞭炮不断,悲状四溢。

  灌阳县白喜事习俗—丧葬礼仪

  4、敬酒,喊祭。敬酒就是孝子、女、婿、媳、孙等在灵屋前供奉茶、酒以及十大碗,意思是老人走了黄泉路上有吃有喝,也保佑子孙有吃有喝。喊祭就是讲过世老人的一生经历写成祭文,在灵堂内一边供奉一边由家里的长辈宣读,也算是给老人的一生做个总结,届时所有的人都要到场来听,瞻仰老人一生事迹。

  灌阳县白喜事习俗—丧葬礼仪

  5、烧纸上香。老人去世后的晚上,村上邻里自备纸钱信香,前往孝家吊唁,吊唁者来到灵堂灵柩前跪拜,焚烧带来的香纸。每当有人前来吊唁,孝子孝孙必须接孝,师公鸣乐相迎,孝女孝媳以哭相迎,前来吊唁的人要去扶孝子孝孙起身,劝说哭丧的人节哀。

  6、打歌堂。也就是唱孝歌。在晚上晚饭到第二天早上天亮时进行,唱歌的人一般是不请自来的十里八乡的人,现在也有专门请唱歌老师的,唱歌的人围坐在火堆旁,以大鼓伴奏,说唱的形式进行,内容多来源于生活与典故或者历史等,通宵达旦,具有一定的顺序与流程。是丧葬音乐的一种主要构成形式。

  7、超度亡人。请师公为过世的老人超度拜忏,使亡魂升天或转世投胎,这个环节有一系列繁琐的程序,在后面的葬乐中我再具体叙述。

  8、移柩。由风水先生看好时辰,将老人的灵柩从堂屋移至户外的宽敞空地,一般在出殡的前一晚进行,孝子孝孙、孝婿孝媳等亲朋要到场,送老人死后的第一程,即从屋内走到屋外。移柩时,师公要鸣乐,还要为亡魂念经。孝子等要从堂屋内跪着送老人出堂屋,表示对老人逝去的悲痛之情,又表达了对移柩人员的尊重与感谢之情。灵柩出屋时必须是尾在前头在后,否则称为“倒转出门”对家庭不利。

  9、出殡。又叫做“抬丧”“出门”“登山”。就是在师公做完“送十程”的法子后直到老人下葬,期间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。

  灌阳县白喜事习俗—丧葬礼仪

  (1)扎丧。扎丧就是用事先搓好的粗草绳将两根抬丧杆扎在灵柩两边固定好。然后,在灵柩上铺上一张死老人前盖过的床单,表示老人不是裸着走的,路上不怕风吹雨淋,然后再在床单上罩上一个棺罩,棺罩一般是由竹子、五色纸、白纱线等按照灵柩的形状大小手工制作而成,在棺罩的上面做有一只特别显眼的“白鹅”也叫“白鹤”这个白鹤有两个意思,对于死人而言是驾鹤西去的意思,对于生着的人而言是驱赶生人的灵魂,避免随之而去。

  (2)起水,起肩。抬丧队一般是由十六个青壮的男人组成,两根抬丧杆,一根杆子八个人前后各四人。扎好丧后,抬丧人按各自位子就位,待师公起水后,众人大喊一声起肩就走,“起水”就是师公左手拿碗右手拿一把斧头,嘴巴里念一些咒语并将碗抛起用斧头击碎,意思是送老人走的干脆,不要留下什么遗憾。我个人认为这一刻是整个丧事中最为悲痛的时刻。碗一落地灵柩就起肩,届时哭声四起,鼓锣共鸣,吹吹打打,炮竹声声浩浩荡荡的送丧队伍就起程了,老人的一生也就此画上了句号。

  (3)出殡的仪仗顺序。送葬队伍根据孝家的经济情况和亲朋好友多少等有着一定的差距,有的花圈挽幛排起来有数百米,也有些不足几十米。但是送葬的顺序是不会有变的,一般是师公在前面鸣乐开道,香灯师跟着抛洒纸钱,接下来是花圈、挽幛、挽联,再然后就是亲友队伍以及孝子等的拜路队伍,如果抬丧的走的太快,孝子可以跑到灵柩前将灵柩往回推,以表示不舍悲痛之情。整个过程中音乐不断,哭声绵绵,纸钱漫天飞,鞭炮声声响,气氛既热闹又悲痛,既严肃又隆重。

  (4)下葬。是亡人最后的告别仪式。抬丧到了墓穴前要“转龙”就是将之前灵柩尾在前变为头在前,因为选择墓地一般是以后山为脉,死者的头部应该接脉气,所以要“转龙”。在到灵柩达墓穴前会有专人先到墓穴处进行“暖金眼”仪式“金眼”就是墓穴,仪式是将纸钱与芝麻篙于墓穴内焚化,并杀鸡琳血,即为“跳坑”,在进行这些活动人一般还会说一些吉利的语言,在场的人也要随之附和,表示吉利。“暖金眼”后在风水先生的指导下将灵柩慢慢放入穴内安葬。孝子等将戴孝用的草绳、驻丧棍、丧灵冠等留在墓地插于坟堆上。

  (三)葬礼后事

  1、呼山。老人出门安葬的次日,孝子孝孙等直系亲属以及家庭中的相关亲属要穿戴好孝服,携带好供品,香烛、纸钱、炮竹等到老人的墓地拜祭。传说死人“三天不吃阳间饭“,所以到了三天后孝家才能将老人亡魂接回家中供奉。服三仪式后,亡魂才能回家,而家中所供奉的祭品也才可领受得到。

  2、做七。自老人死之日算起,每七日为一七,七七四十九天为“满七”。在每个七日家中的亲朋好友要送纸钱、香烛等到孝家,孝子、女、孙、婿、媳等要穿上孝服供奉老人为老人焚化纸钱,孝女孝媳还要“哭”。民间流传“男怕撞头,女怕撞脚”意思就是男人死后怕头七遇到初七、十七、二十七这样的日子,而女人死后怕尾七遇到带七的日子,若枕撞上则表示罪孽深重。有些家人讲究的就会请师公来为其“拜五七忏”超度。“满七”是较为讲究的,要办满七酒,表示老人已经远去,家中后人要从悲痛中振作起来。满七酒家中的亲朋都要到场与戴孝的孝子们一同供奉老人,为老人焚纸钱,在场的女眷都必须“哭”,表示对老人的思念之情。

  灌阳县白喜事习俗—丧葬礼仪

  3、头三年之仪。老人死后的三年内称之为“新房人”。这三年中每年的七月半也就是“鬼节”。老人的女儿要回娘家接“新房人”,这时女儿不仅需要备好过世老人所需的供奉祭品,而且还要备好请亲戚吃饭请村坊妇女吃油茶的酒肉茶食。请亲戚等来吃茶饭是请他们来陪亡魂的意思,因为民间传说人死后三年是进不了香火的,不能与之前的老祖宗们一起来去共进食供品的,故“新房人”需要女儿来专门接送,并请亲朋来陪伴。另外,“新房人“扫墓也是有区别的,都是要在过年的那一天或者是清明节的前十天去墓地扫墓,满三年后才能按原来习俗扫墓。

购墓享优惠

看墓专车 免费接送

1对1专属选墓顾问 全程免费

立即预约

已有289人预约

汉白玉石狮 花瓶等价值千元

立即预约

已有189人预约

自驾车提前预约

可享受优惠活动

立即预约

已有179人预约

祭祀网专业提供祭祀礼仪,祭品,祭祀陵园墓地相关信息内容

墓地知识